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vip资料 >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演练第631期

2021-02-07 11:03:01教育基础知识101 收藏
[!--smalltext--]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和    

A、掌握学习

B、程序学习

C、合作学习

D、指导教学

【答案】C

【解析】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教学策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包括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C项正确。AB两项:属于个别化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属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

2 个体成功后感到自豪和满足,对该行为的归因是    

A、内部不稳定性

B、外部不稳定性

C、内部稳定性

D、外部稳定性

【答案】A

【解析】韦纳将成败的归因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和外界环境。其中,人们通常对努力后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和满足,对不够努力感到内疚。因此,题干中的归因是努力程度,其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A项正确。A项:外部、不稳定的因素是运气或外界环境。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内部、稳定的因素是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外部、稳定的因素是工作难度。故选A

3 关于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教育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B、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D、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答案】C

【解析】教育的起源学说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其中,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C项正确。A项:属于社会交往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属于心理起源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属于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

4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答案】A

【解析】控制论认为,信息变换和反馈调节是一切控制系统所共有的最基本的特点。人类领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就是接受、存储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工才能促使心理发展。由此说明,领会知识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片面强调智力、品格的发展而忽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心理发展是十分不利的。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A

5 张老师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探究,学生经常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状态,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他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创造的能力,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D、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规律,包括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C项正确。A项: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强调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是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

6 老师通过表扬积极发言的小华来鼓励全班同学发言,属于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延时强化

【答案】B

【解析】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中,老师希望同学们因为看到积极发言的小华被表扬而积极发言,属于替代强化。B项正确。A项: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自我强化是指观察者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延时强化是相对即时强化而言的,即教师有意识地将强化的时机滞后,与学生的反应和行为间隔一段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

7 告诉学生某人的心率为每分钟76次,要求回答出此人一个心动周期是多少秒,这类知识属于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结构性知识

【答案】B

【解析】根据知识的功能可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性质。B项正确。A项: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具有静态的性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不仅包括加涅的认知策略,而且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元认知策略,是智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结构性知识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学科基本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

8 学生的道德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A、理论

B、意识

C、观念

D、行为

【答案】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其中,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A项:道德理论是关于道德的相关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两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受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道德观念,即道德的主观方面。反映历史上变化着和发展着的道德关系,即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与一般的反映不同。它包含特殊的道德论证,反映的并不只是行为的本身,而是包含着行为的品格和价值。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D

9 历史老师在讲述东北易帜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联系上堂课讲述过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该历史老师的这种教学设计是根据     的特点进行的设计。

A、程序性知识

B、策略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开放性知识

【答案】B

【解析】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不仅包括加涅的认知策略,而且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历史老师讲新旧知识联系,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这是运用了认知策略的技巧,使用的是根据策略性知识特点进行的教学设计。B项正确。A项: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B

10.在学习《电流表》这一节的内容时,利用校园教学网络系统,给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学生利用课件学习电流表的读数、使用方法后,再利用课件设置的不同类型练习来检查学习的效果。这体现了    

A、呈现教学内容

B、创设教学情境

C、提高动手能力

D、激发学习动力

【答案】A

【解析】多媒体教学可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多媒体创造参与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减少板书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题干中,学生利用课件学习电流表的读数、使用方法,并且利用课件进行课堂练习,是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