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综合知识 > 全国概况

全国概况

河南省省情

2014-02-12 22:44:54全国概况964 收藏
[!--smalltext--]

 河南省省情

一、概况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二、行政区划

河南省包括18个地级市。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焦作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

郑州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辖12个县(市)、区,其中县1个、县级市5个、区6个。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7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4.1万人,乡村人口297.1万人。非农业人口257.6万人。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三、自然地理

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一月-3℃~3℃,七月24℃~29℃,大体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1951年1月12日,安阳);极端最高气温44.2℃(1966年6月20日,洛阳)。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6种;探明储量的73种;已开发利用的85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河南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千瓦。

四、历史概况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以后,商代的首都西亳、和殷均在河南境内。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秦王朝建立后,在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南阳、颍川、河内、东郡、陈郡。以后的两汉时期,河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仍处于全国前列。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河南更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之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在三国以及两晋、南北朝时代,战乱连年,农业、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唐朝建立到北宋灭亡,河南的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时期。隋朝末年,在洛阳建立了东都,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一直通航到北宋时代,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五、人口民族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98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89万人,农村人口6480万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人口1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万人,居全国第3位。

六、河南经济

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第一粮食生产大省

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省各项惠农补贴达54.7亿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连续9年实现占补平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24个产粮大县,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成效显著。

2.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

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年投入农业结构调整资金2.4亿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918家,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和255万吨。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747.9亿元,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涌现了双汇肉制品、莲花味精、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白象方便面等一批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河南实现了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

3.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

河南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坚持一手抓“凤出巢”、一手抓“凤还巢”,着力在“转”和“移”上下功夫,切实做好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

4.“林业生态省”战略

河南明确提出建设“林业生态省”战略,编制并启动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坚持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64.16万亩,中幼林抚育181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762万亩,绿化通道4231公里;全省完成义务植树1.92亿株,参加义务植树4705万人次。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林纸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全省林业生态县达到22个,郑州、许昌分别被国家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原大地林茂、山青、水绿、天蓝、气爽,城乡秀美。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8718.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农村用电量223.4亿千瓦小时,增长18.3%;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168万亩、11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6平方公里,为农业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2007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21.4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累计解决了777.9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坚持集中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入12亿元推动80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7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6.产业结构优化

我们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培育壮大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由慢变快;初步形成了聚集度高、配套完善、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7.全国新兴工业大省

河南工业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39个大类,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0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38.06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47.17亿元、增长38.2%;实现利润总额1959.55亿元、增长68.5%。原煤、铝、黄金、十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8.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全省服务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1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42.4亿元、增长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669.38亿元、贷款余额9642.64亿元。企业发行上市步伐大大加快,全省上市公司达到55家,累计募集资金442亿元。全省各类保险公司分支机构4250家,是全国保险机构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全年保费收入达到323.56亿元、增长28.2%。

9.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2007年底,全身共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45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重点实验室40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5人。省政府与科学技术部签订了《科学技术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并召开了省部工作会商第一次会议,在共同推进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会商。

10.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循环经济积极推进,鹤壁、义马等循环型城市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成效明显,关停小火电200万千瓦,累计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改造1465.5万千瓦,淘汰水泥、钢铁、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2234万吨、226万吨和43万吨。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积极成效,五年来累计关闭取缔污染企业5168家。所有市县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5.8%。

11.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以小带大的原则,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中原城市群为“柱石”,着力打造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发挥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郑汴一体化进程;以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为重要支撑,重点扶持黄淮地区加快发展,促进沿边各市开放开发;以县域经济为“基石”,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激发活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分类指导。全省初步形成了各展所长、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12.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2007年,全省进出口完成128.1亿美元、增长28.9%,其中出口84.0亿美元、增长24.5%,进口44.1亿美元、增长38.1%。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调控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比重下降,铝锭、未锻轧铅出口分别下降69.8%和33.4%;国家鼓励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快,分别增长33.8%和16.0%。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四位一体”的工业应对体系、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和政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七、河南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统筹兼顾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发展教育,着力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76万所,教育人口2815.6万人、占总人口的28.67%,其中,在校生2691.7万人、比上年增加27.01万人,教职工123.9万人、比上年增加0.87万人。

1.基础教育得到强化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河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全省共发放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32.1亿元,比上年增加17.5亿元;全省财政落实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生均达183.9元,比过去“一费制”杂费标准生均增加83.9元;落实资金6亿元,为全省748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统一配置课桌凳;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84.2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并建立了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完成。“两基”工作目标圆满完成,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向河南颁发了实现“两基”目标纪念牌。

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2007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5.5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8.14%;在校生达到156.34万人,比上年增加19.25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810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27万人。

3.高等教育实现重大突破

2007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达36.27万人,其中研究生招生7957人(含博士生273人);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100万人、达109.5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5万人。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河南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

4.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人才强校工程”成效显著,目前有73位“两院”院士在河南高校工作,引进海内外省级特聘教授14名,全省高校特聘教授上岗人数达79位;32名同志被评为省“555人才工程”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名、“中原学者”1名。

5.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巩固和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就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高校和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秋季各级财政安排资助经费达9.34亿元,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5亿元,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6万人,全省所有符合贷款条件的困难学生均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有效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益。进一步实施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免收借读费等政策措施,确保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入学,2007年秋季全省安排义务阶段进城农民工适龄同住子女入学21.06万人、入学率达到99.9%,基本做到了应入尽入。残疾儿童少年、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得到较好落实,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

八、河南科技

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共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45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重点实验室40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5人。设立了我省科技最高奖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对首届获得者姜宏、许为钢两名科技功臣实行了重奖。专利申请量达到14916件,专利授权量达到6998件。全年取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370项,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是我省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年。

九、河南文化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我们积极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趋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十、河南卫生

全省卫生工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医疗卫生水平。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1888个,病床床位239511张,卫生技术人员297854人;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镇分别达7个、11个、10个。

建设了省、市、县13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43个医疗救治项目,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急救指挥体系和急救网络,形成“15分钟急救圈”。

截至2007年底,全省15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7249.07万农民参合,平均参合率92.06%,提前3年实现了全面覆盖;政府对参合农民补助由每人20元提高到80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已收治单病种限价和按病种付费病人17万例,平均每位患者节约费用396元;率先实施全省统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现全省同药同价,1240多家县以上医院采购金额约80亿元,价格下降16.6%,患者受益13.28亿元。全省设立济困医院68所、济困病床4475张,已收治济困对象65万多人次。

牢牢抓住治病、治穷、治愚、治软四个关键,实行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艾滋病防治重点村制度,艾滋病防治和帮扶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11月30日,温家宝总理再赴上蔡县看望艾滋病患者和致孤儿童,对河南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

十一、河南交通

河南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运输优势突出。河南地处全国路网中心,共有京广、陇海、京九、焦柳、太焦、侯月、新荷、新月、宁西9条铁路干线和洛宜、汤鹤、安李、石林4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汇,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进展顺利,郑州至石家庄、郑州至武昌铁路客运专线积极筹备,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郑州集装箱中心站和郑州车站西出口建设等重点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公路运输体系日益完善。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3.8万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3.1万公里,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阶段性目标;省会到市、市到县、县到乡公路客运网络初步形成。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省内拥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通航10个国家和地区;新郑国际机场是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改建后年旅客吞吐量达1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5万吨。管道运输和水运加快发展,“西气东输”一线主管道有306公里途径河南,沙颖河实现了季节性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