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综合知识 > 全国概况

全国概况

广东省省情

2014-02-12 22:11:51全国概况252 收藏
[!--smalltext--]

 广东省省情

一、概况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的名称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二、行政区划

2006年度,广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要求,严格审核各地上报的行政区划变更材料,对部分镇(街)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全省共撤销9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设立1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至2006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4个乡、7个民族乡、1137个镇、431个街道办事处。

三、气候类型

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四、资源物产

1.土地资源

广东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2006年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1491.47万公顷。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为耕地288.25万公顷,园地96.76万公顷,林地1013.55万公顷,牧草地2.7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90.18万公顷。建设用地175.28万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42.4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77万公顷,水利水工建筑用地21.10万公顷。未利用地131.37万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70.91万公顷,其他土地60.47万公顷。

2.水资源

广东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年均降水量1777毫米,年降水总量3194亿立方米;年均径流深1012毫米,河川径流总量1819亿立方米;加上邻省从西江和韩江等流入广东的客水量2330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470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72.8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665.5万千瓦。此外,广东还有温泉300多处,日总流量9万吨;饮用矿泉水110处,探明储量全国第一。但是,广东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而且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还由于城市污水排入,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的威胁加剧。

3.矿产资源

广东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是国内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省份之一,有“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称号。全省已找到矿产131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其中高岭土、泥炭土、冶金用脉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锗、碲的储量列全国第一位,银、铅、铋、铊、铀矿、独居石、磷钇矿、玻璃用砂、油页岩、饰面用大理岩和辉绿岩列第二位,列第三至五位的有铌、钽、钨、锡、锆、硒、隐晶质石墨、冰洲石、玉石、铟、镉、锌、汞、稀土矿、压电水晶、叶蜡石、陶瓷土、萤石、硫铁矿、熔剂白云岩等。广东比较短缺的矿产资源有煤、磷、钾、菱镁矿、铜、铝以及优质耐火粘土、云母、石棉等。珠江口外海域、北部湾发现的大型油气田资源,原油储量超过40亿吨,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开采前景很好。已经开采和开采条件较好的主要矿种有硫铁矿、铅锌矿、银、锡、钨、铌、钽、铀矿、独居石、磷钇矿、大理岩、高岭土、玻璃用砂和油页岩等。其中云浮硫铁矿品质优储量大,居全国之冠、世界第二,凡口铅锌矿生产规模为国内第二。全省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万亿元,但是经过多年的开采,广东省已有的金属矿大型矿山多已采空或者即将采空闭矿,铜、钨、锡、锑等矿产资源已处于枯竭状态,铅锌及铁矿产地也逐年减少。

4.植被和生物资源

广东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及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

广东的动物种类多。陆生脊椎动物就有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分别占全国的30%、43.4%、46%和25.5%。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广东积极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全省建立了310个自然保护区、369处森林公园,还通过全面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5.海洋资源

广东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资源,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了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也很大。

五、人口语言

2007年年末常住人口944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2万人,出生率11.96‰;死亡人口43万人,死亡率4.66‰;自然增长人口68万人,自然增长率7.30‰。年末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50.96%,女性占49.04%;0-14岁人口占20.1%,15-64岁人口占72.3%,65岁及以上人口占7.6%;城镇人口占63.1%,乡村人口占36.9%。

广东语言状况较复杂,除粤北、粤东有少数民族语言瑶语、壮语、畲语及粤北不知名的土语,主要流行3种汉语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和闽方言。

六、民族宗教

广东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汉族人口85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16%。少数民族人口164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市县,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市),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市、区),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居住在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超过100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各城市。全省共有县级以上少数民族团体21个。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设立了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怀集下帅壮族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和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

广东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的省份。至2006年底,全省宗教徒约150万人,其中佛教徒62万人,道教徒19万人,穆斯林10万人,天主教徒23万人,基督教徒35万人;全省有宗教活动场所2606处,有宗教教职人员8412人,其中,佛教僧尼6650人,道教道士、道姑603人,伊斯兰教阿訇13人,天主教主教、神甫、修女约200人,基督教牧师、长老、教师、传道954人。全省共有县级以上宗教团体249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有7个:广东省佛教协会,成立于1982年;广东省道教协会,成立于1994年;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98年;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广东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广东省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

七、侨乡概况

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海外侨胞众多、归侨侨眷众多、侨捐项目众多、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积淀深厚是广东突出的省情和独特优势。

海外侨胞众多、归侨侨眷众多。广东有2000多万海外侨胞,占全国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等,欧美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南美洲的秘鲁、墨西哥、巴拿马、古巴、委内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国家和地区。省内有2000多万归侨侨眷,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区。广府语系地区的归侨侨眷约有800万人,潮汕语系地区归侨侨眷约有700万人,客家语系地区约有归侨侨眷500万人。全省23个华侨农场安置归侨、难侨8万多人,是省内归侨侨眷最为集中的地方。

侨捐项目众多、侨资企业众多。海外侨胞素有念祖爱乡的光荣传统,一向关注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捐赠超过36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70%。捐建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逾2.4万项,建立各种公益事业基金会近3000个。全省有侨资企业(含港澳)3.68万家,约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63%,华人华侨、港澳同胞投资额达965亿美元,约占全省累计利用外资总额的64%。通过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引进了大量海外人才、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在世界五大洲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络。

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积淀深厚。华侨文化与侨乡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华侨文化、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以及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性,相当部分源自华侨文化、侨乡文化。华侨文化、侨乡文化表现在革命、慈善、商贸、建筑等方面,尚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八、科教文卫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省科技厅开始制定全省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2006年,组织了省内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和知名专家共300多人,分为14个小组开展战略专题研究,完成了《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定工作,并转入《广东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注重适当超前和可操作性,突出自主创新战略。主要体现:一是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好排头兵,确定全省科技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二是规划体现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新要求,在推动产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三是确定对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方向,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广东教育工作围绕实施《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加快发展、深入改革、加强建设、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健全保障,进一步抓住机遇、奋发努力、扎实工作,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实现全省教育事业“十五”规划,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007年,广东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在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目标的鼓舞下,积极投入文化大省建设,呈现出群众文化活动活跃、舞台艺术出彩、影视精品增加、各门类文艺作品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2005年,广东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318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及其他医院965个,乡镇卫生院1463个,独立执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92个,门诊部所1222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5个,专科防治院(所、站)157个,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134个,卫生监督机构118个,医学科学研究及其他卫生机构241个。与2004年相比,机构总数增加574个,其中:门诊部所增加389个,独立执业的城市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58个,县及县以上及一般医院增加61个,卫生监督所增加8个,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增加3个。2005年全省医院床位192551张,比上年实际增加9444张,增长5.2%。其中县及县以上及其他医院拥有床位153535张,增加床位9119张,占医院增加床位的96.6%。全省非营利性医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94.4%。全省卫生人员总数为364520人,增加16317人,增长4.7%;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3983人,占增加人数的85.7%。

九、经济发展

2007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改善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初步核算,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 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7%,金融保险业增长26.9%,房地产业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32713元,增长12.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7%,其中,城市上涨3.7%,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9.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7%,衣着类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0%,交通和通信类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 3.1%,居住类上涨3.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其中轻工业上涨0.6%,重工业上涨2.8%;生产资料上涨1.6%,生活资料上涨 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2.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7.0%,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0.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9.7%,其中,谷物上涨6.4%,蔬菜上涨5.3%,水果下降0.6%,油料上涨16.2%,畜产品上涨23.5%。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5450万人,比上年增长3.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4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