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综合知识 > 全国概况

全国概况

福建省省情

2014-02-12 22:14:30全国概况368 收藏
[!--smalltext--]

 福建省省情

一、概况

福建,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北纬23°30′~28°22′,东经15°50′~120°40′之间。陆地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东北部与浙江省接壤,西北部和西部与江西省相邻,西南部与广东省交界,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

福建省陆地总面积12.37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2000年末为347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8%。

福建是以汉族为主、畲、回、苗、满、高山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福建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80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

省会城市是福州市。其他城市还有厦门市、三明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永安市、石狮市、福清市等。

二、自然条件

1.地形

福建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闽西和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斜贯在闽、赣两省之间,长约53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武夷山市境内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闽中大山带被闽江和九龙江切割成三段,北段为鹫峰山脉,中段为戴云山脉,南段为博平岭。闽中大山带东侧诸多东南走向的山丘分支延伸入海,形成多海湾和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构成福建海岸地貌的基本格局。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多次海浸、海退,海湾内形成了沿海平原和多级不同海滨阶地与海蚀平台。闽江口以北由于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闽江口以南不仅有较大面积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而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福建省耕地集中分布区,也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2.水文

受地质构造、地形的影响,福建的水系以山地性外流河为主体,呈格子状和扇状分布。除汀江流入广东境内外,其他大小河流大都发源于省内并在本省入海。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和汀江等,其中闽江是省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2,有福建的“母亲河”之称。在海洋性季风气候因素的主导作用下,福建河流具有径流量大、流量和水位季节变化较明显等特点。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3.气候

福建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省年平均气温,从北到南为17~21℃,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大多为27~29℃。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自北向南为5~13℃。

三、资源状况

福建自然资源种类繁多,部分资源总量较大,优势明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但也有部分资源比较贫乏,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

1.气候资源

全省有霜期0~30天。闽东南地区霜期很短或终年无霜,可一年三熟,适宜甘蔗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果树生长;其他地区可一年二熟,适于水稻、茶叶等喜作物生长。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递增。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有较明显的雨季和干季。3~6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7~9月主要是台风雨,降水量也较多,但年际变化极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10月至次年2月为干季,降水较少。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200~4800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00~2300小时。福建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也较明显。岛屿及沿海突出部年有效风能达2500~6500千瓦时/平方米,全省风能理论蕴藏量达1000万千瓦以上。风能和海底油气资源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01.1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964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1399.9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130.39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398.05亿立方米;地下水和地表水不重复量1.17亿立方米。行政分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南平市,为324.60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为16.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南平市,为88.14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为4.47亿立方米。

对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监测评价成果表明,2583千米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048千米,占评价河长的79.29%;污染河长为553千米,占20.71%,与上年相比减少10.07%。水体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情况为:闽江水系水质状况略有好转,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099千米,占评价河长的84.09%;污染河长为208千米,占15.91%,比上年减少2.53%。九龙江水系水质状况明显好转,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335千米,占评价河长的71.89%;污染河长为131千米,占28.11%,比上年减少27.04%。汀江水系水质状况明显好转,在评价的300千米河长中全部达标。晋江水系水质状况有所下降,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57千米,占评价河长的33.33%;污染河长为114千米,占66.67%,比上年增加7.6%。木兰溪水质状况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66千米,占评价河长的63.46%;污染河长为38千米,占36.54%。闽东诸河水质状况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46千米,占评价河长的76.84%;污染河长为44千米,占23.16%。闽南诸小河水质状况有所好转,在评价的45千米河长中,水质为Ⅱ类的河长为25千米,占评价河长的55.56%;水质为Ⅲ类的河长为20千米,占44.44%。

3.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总面积12.4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仅占21%。全省耕地面积为133.7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38公顷,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积均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福建海域宽阔,滩涂广阔,目前在理论基准面以上的滩涂资源有20.6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港湾,其中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显著,闽东南地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全省的34%,耕地面积却占全省的45.68%;闽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占全省的66%,而林地面积却占全省的76.12%。全年可用于占补平衡补充的耕地面积0.85万公顷,其中:新增耕地面积0.29万公顷,各地新开发的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面积0.56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面积0.64万公顷,耕地补充面积超过建设占用耕地面积0.21万公顷,连续第七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

4.矿产资源

据调查论证,全省35种主要矿产中,保有储量到2010年可以充分保证的有钨、钼、钽、铌、玻璃用石英砂、铸型用石英砂、水泥标准砂、叶蜡石、水泥用灰岩、花岗石材、重晶石等11种,基本保证的有铁、稀土、萤石、高岭土、澎润土和石墨等6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求的有钨、玻璃用石英砂、铸型用石英砂、水泥标准砂和花岗石材5种。

5.旅游资源

福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全省拥有1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1个世界地质公园(泰宁)、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25个4A级旅游区、24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单位,有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个省级优秀旅游县。还有天然沙滩60多处可开发为沙滩浴场,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岛屿100多个。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客家民居土楼等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音也正在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福建名山众多,以武夷山风景区最为著名。景区内有红色砂、砾岩组成的36峰、99岩,清澈碧透的九曲溪环绕山间,构成一幅“碧水丹山”的天然美景。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各项建设已全面完成。此外,还有各具特色、享有一定声誉的福州鼓山、福鼎太姥山、泉州清源山、厦门万石山、连城冠豸山、南平茫荡山等。

福建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海滨地貌奇异多姿,海上景观秀丽独特。沿海还有许多海滨沙滩具备优良海水浴场条件,是休闲娱乐、度假疗养的胜地。著名的海景有厦门鼓浪屿、海坛岛、东山岛、惠安崇武半岛、莆田湄洲岛、闽东三都澳等景点;海滨沙滩有东山马銮湾沙滩、厦门本岛和鼓浪屿沙滩、晋江衙口沙滩、平潭龙王头和坛南湾沙滩、惠安崇武沙滩等。海坛风景区已列入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福建开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甚多,文化遗址、旧城古堡、名寺古庙、名人祠墓、名桥古建、摩崖题刻、博物史馆、革命旧址等均极富特色。

6.野生动植物资源

福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据调查统计,全省已发现有野生脊椎动物1653种,约占全国的26.4%,其中哺乳动物有120种、鸟类549种(含亚种)、两栖类46种、爬行类123种、鱼类815种;已定名的昆虫5000多种,全国昆虫共有33目,福建分布有31目。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6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138种;省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分别为76种和921种,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1种,以上属国家和省保护的野生动物共1168种。高等植物有4703种,约占全国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木本植物有194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一级的7种,国家二级的45种。此外,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

野生动物种类。鱼类计4纲37目179科815种,其中:文昌鱼纲1目1科1种,圆口纲1目1科1种,软骨鱼纲11目25科63种,硬骨鱼纲24目152科750种。鸟类计21目66科549种(含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96种(国家一级的12种,如短尾信天翁、黑鹳、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等;国家二级的84种,如角鸊鷉、褐鲣鸟、红脚鲣鸟、黄嘴白鹭、黑脸琵鹭、鸳鸯、红隼、白鹇、草鸮、褐翅鸦鹃、蓝翅八色鸫等);候鸟350种,其中:冬候鸟177种,夏候鸟52种,旅鸟121种;古北界270种,东洋界249种。兽类计10目32科78属12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44种(国家一级的5种,如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黑麂、中华白海豚等;国家二级的39种,如猕猴、穿山甲、黑熊、鬣羚、水鹿、江豚、虎鲸等)。爬行类计3目17科58属12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9种(国家一级的2种,如蟒蛇、鼋等;国家二级的7种,如大壁虎、三线闭壳龟、棱皮龟、玳瑁等)。两栖类计2目8科16属4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种(国家二级的2种,如虎纹蛙、大鲵)。

动植物地理分布。福建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东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动物地理区划与植物区划分界线和自然地理区划的分区接近一致。地理区划上,从闽江口附近开始,沿着戴云山脉和博平岭山脉达广东省北部为分界线,在分界线以北地区,动物以古北界为主,往南则以东洋界物种相对丰富,而古北界物种相对少些;植物则是在分界线以北以中亚热带植物区系为主,往南以南亚热带植物区系为主。

7.海洋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  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潮间带滩涂面积19.88万公顷。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5大渔场,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2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

海岸港湾资源。福建陆地海岸线长达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1∶62居全国第一位。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546个(其中有人岛屿102个),总面积1400.13平方千米,岛屿海岸线长2804.4千米。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港、湄洲湾、福清湾、罗源湾、三都澳等6个,港口吞吐量可开发潜力大。滨海矿产资源。福建海岸地质构造复杂,已发现的矿产有60多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1种,矿产地300多处。砂、花岗石、叶腊石等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饰面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玻璃用石英砂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也已显现较好的资源潜力,海峡西部3个成油凹陷油气前景看好,有望在厦澎凹陷、乌丘屿凹陷、澎北隆起建设油气田,勘测油气总量2.9亿吨;盐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好,盐田总面积11.02万公顷,宜盐滩涂超过2.67万公顷,可以大规模利用的盐化工业品有氯化镁、澳素、石膏、钠镁盐、加碘盐等。

滨海旅游资源。福建山多海阔,山海兼容,优越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景色秀丽的岛屿,千姿百态的海蚀景观,加之沿海众多富有宗教、文化、军事、历史内涵的名胜古迹和新兴的港口城市,构成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其中有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海坛岛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湄洲岛以及“海上绿洲”东山岛等。

海洋能源资源。福建沿海地热梯度较大,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时数达7000~8000小时;沿海可利用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首位。

8.森林资源

福建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林地面积达600多万公顷,木材蓄积量近4亿立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三。森林覆盖率达524%,居全国首位。福建树种资源丰富,全省木本植物达1943种,用材树种约400种,竹类约140 种,在提供大量木材的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工业。

四、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07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6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 、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96.17亿元、3743.71亿元和2974.67亿元,增长2.5%、17.0%和16.0% ;人均生产总值为21471元,增长14.0%。

1.工业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5.08亿元,增长23.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847.81亿元,增长20.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省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259.50亿元,增长23.9%。非公有制工业活力增强,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38.49亿元,增长21.4%,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长30.1%,高于上年2.9个百分点。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省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62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58家,实现产值6996.85亿元,增长24.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4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产销率为96.9%,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5.7%。品牌战略有效实施,新评中国驰名商标14件、中国名牌产品25个、国家免检产品133个,总数分别达49件、76个和228个。

2.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96.35亿元,增长3%。粮食生产继续调减,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39.5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2%;粮食产量701.53万吨,减少1.9%。全省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将持续增长,产量分别达495.40万吨、20.01万吨、58.73万吨和1358.16万吨,分别增长3.3%、8.3%、4.9%和0.8%。林业生产增势良好,全省完成植树造林13.78万公顷,其中非公造林占人工造林比重达到69.9%,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竹材产量大幅增长,毛竹产量1.79亿根,增长15.7%;全省生产商品材659.44万立方米,增长5.0%。畜牧水产稳步发展,全省肉蛋奶总产量263.74万吨,增长1.8%,其中肉类产量202.36万吨,增长3.5%;水产品产量602.02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省150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3.42亿元,增长3.9%;带动农户198.94万户,增长7.1%;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达5.51亿元,增长17.3%。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5300千米,实施土地整理2.27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87万公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12万口,新建和改造农家店4531个。

3.对外经贸

全年进出口626.59亿美元,其中出口412.62亿美元,进口213.97亿美元,分别增长15.2%、18.4%和9.3%。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省民营(集体、私营)企业出口107.26亿美元,增长41.9%,占全省出口增量的49.3%。新兴市场增速较快,出口丹麦、俄罗斯、韩国、巴西、阿根廷、南非、埃及等新兴市场增长40%以上,出口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增长16.7%、19.8%和5%。一般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214.64亿美元,增长28.2%;加工贸易出口177.45亿美元,增长9.5%。闽台贸易额达56.07亿美元,增长15.0%,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8.9%。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62家,按历史可比口径,合同外资108.12亿美元,增长26.2%;实际到资71.85亿美元,增长15.3%。按验资口径,合同外资78.29亿美元,增长31.4%;实际到资32.2亿美元,增长23.5%。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38项,增长49%;合同外资50.64亿美元,增长64.9%。全省外资项目平均规模由上年同期的299.66万美元提高到362.12万美元。化工、电子、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吸收合同外资6.39亿美元、9.32亿美元和15亿美元,增长32.1%、91.1%和55.4%。服务业吸收外资合同14.92亿美元,增长42.3%。投资福建省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维尔京群岛、台湾、东南亚和美国,分别占全省的50%、13.8%、8.7%、6.9%和3%,合计占全省的82.4%。

4.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总收入1012.77亿元,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1.17亿元,增长25.1%;上划中央收入470.82亿元,增长32.4%。省级财政收入58.12亿元,增长14.9%。全省财政支出728.70亿元,增长22.8%。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增值税完成87.83亿元,增长20.1%;营业税完成157.68亿元,增长26.5%;企业所得税完成71.23亿元,增长31%;个人所得税完成33.44亿元,增长22%;契税完成25.28亿元,增长20.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260.17亿元,增长21%。人民币存款8836.26亿元,增长21.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767.76亿元,比年初增长27.9%;储蓄存款余额4478.26亿元,增长14.7%。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784.02亿元,增长25.3%;人民币贷款6447.72亿元,增长27.2%。年证券市场发行A股4只,筹集资金8.80亿元,比上年增加8.80亿元;无发行B股和H股。年末境内上市公司47家,比上年增加3家,市价总值1022.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1.8%。股票、基金交易量达66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8%,截至年底,全福建省股民资金开户数为180.05万户。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7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04.19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0.13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50.03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4.81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11.70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6.40亿元;财产险赔款26.70亿元。

5.外商和港澳台胞投资

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86万户,其中:中外合资企业3963户,中外合作企业349户,外资企业1.43万户,股份公司19户;外商投资总额877.71亿美元,注册资本499.52亿美元,外方认缴额442.20亿美元;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3000万美元的企业1649户,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355户。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42户,其中:中外合资企业302户,中外合作企业7户,外资企业1533户;新增投资总额118.00亿美元,注册资本61.19亿美元,外方认缴额57.6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2%、15.66%、14.20%和15.26%。外国(地区)企业的常驻代表机构1071户。台商投资企业:全年共有台资企业3863户,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20.74%;投资总额91.15亿美元,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10.38%。全年新设台资企业393户,比上年增长11.32%;新增投资总额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5%;投资主要分布于制造业(262户)、农业(38户)、批发和零售业(35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8户)。厦门和漳州因地域、语言等优势,吸引了更多台商投资,厦门现有台资企业1553户,占其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32.35%;漳州现有台资企业805户,占其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41.71%。受英属维尔京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等自由港政策吸引,许多企业前往注册登记,离岸公司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共新设离岸公司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95户,投资总额29.41亿美元,注册资本12.78亿美元,外方认缴额12.3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1%、37.96%、28.05%、29.97%。福州、厦门、泉州、漳州4市全年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00户,占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81.65%,新增投资97.93亿美元,占全省新增外商投资总额的83.00%;而南平、龙岩、三明分别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4、79、72户,户数增长率分别为15.46%、33.05%、18.51%;新增投资分别增加6.40、3.59、3.42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29.53%、29.87%、32.38%,南平、龙岩、三明的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户数和新增投资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社会事业

1.科技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光催化技术、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和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建成,电子信息等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建立各具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7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5个,新增4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教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6万平方米,启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有38个县(市、区)完成“双高普九”任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31个百分点;启动县级职教中心和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建设,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加强;筹建武夷学院、福建公安学院、江夏学院、闽南学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1%,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4613万人,比上年增加543万人。

3.文化

制定并实施文化强省建设纲要,文艺创作演出更加活跃,农村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得到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福建大剧院、省广电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按照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切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推动海峡西岸文化繁荣发展,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制定了《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壮大文化产业、扩大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强调要努力使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努力创造弘扬海西精神、树立海西正气、具有海西风格、展现海西气派的福建文化;到2010年,形成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要求的文化设施健全配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和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使福建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面向世界的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到2020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更加完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公民综合素质更强,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更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位,成为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省。

4.卫生

城乡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覆盖面扩大,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控制医药费用专项工作取得进展。

5.体育

举办了第十届全省全民健身节、第三届全省社区体育运动会、首届海峡巾帼健身大赛、第七届省老年人运动会、第六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开展省级、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创建和第五批省级、国家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创建活动,积极推行农村体育“三下乡”和体育“六进社区”的活动。组团参加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全国特奥会,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将于2008年10月26日~11月1日在泉州举办的全国农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启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九个设区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在全省的409个行政村部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进入器材安装阶段,建成了130个国家投资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年8月4日通过《福建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并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出台弥补了福建省体育类法规的空白,对依法行政、依法治体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注重集约用地,既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连续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又有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生态省建设稳步推进,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名列全国前茅。

六、行政区划

撤并乡镇。清流县撤销东华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龙津镇(省政府2006年9月25日批准)。

设立街道办事处。厦门市海沧区撤销海沧镇,设立海沧、新阳2个街道办事处,海沧街道办事处辖海沧、敖冠、钟山、温厝、海发5个社区居委会和海沧、石塘、东屿、贞庵、渐美、后井、锦里、囷瑶、青礁9个村;新阳街道办事处辖祥露、霞阳2个社区居委会和新垵村(省政府2006年1月26日批准)。泉州市鲤城区从江南街道办事处和浮桥街道办事处析出金柄、石崎、高山、后坑、古店、玉霞、赤土、坑头、曾林、龙岭10个社区居委会,设立金龙街道办事处;析出五星、仙塘、新塘、锦田、华星、华塑、上村、树兜、下店、路边10个社区居委会,设立常泰街道办事(泉州市政府2006年9月3日批准)。政和县撤销熊山镇设立熊山街道办事处,以原熊山镇的行政区域为熊山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省政府2006年5月26日批准)。

政府驻地迁移。泉州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鲤城区庄府巷迁至泉州市丰泽区景观东路(国务院2006年2月13日批准)。

七、人口宗教

1.人口

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统计,全省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口城镇化稳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婚姻关系稳定。

200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58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增长0.65%。全年出生人口42.6万人,死亡人口20.4万人,出生死亡相抵净增人口22.2万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00‰、5.75‰和6.25‰。

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0.5%,女性人口占49.5%,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2.1,总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出生人口性别比116.0,其中:第一孩的性别比为95.1,第二孩的性别比为173.2,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全年妇女一般生育率为41.44‰,与上年相比上升3.36个千分点;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45,与上年相比也略有回升。生育水平虽然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育旺盛期妇女婚育年龄的上移,使得本周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振幅减小,人口变动趋于平稳。

全年的一孩率为68.7%,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二孩率为27.6%,比上年上升 4.3个百分点;三孩率为3.7%,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计划外二孩生育比重上升是引起生育孩次 结构变化和人口出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2.民族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5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1%;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和祖国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回族发祥地之一。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县(市、区)19个,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50个,有18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7个,回族乡1个)和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544个少数民族村。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畲族是福建的主体少数民族,全省共有37.51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87%,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4.25%,其中2/3以上分布在宁德、漳州和福州3市;福建的回族人口大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古阿拉伯、波斯人的后裔,全省共有10.98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8.81%,主要分布在泉州、莆田等市;满族人口7094人,约70%分布在泉州和福州2市;蒙古族人口6114人,约45%居住在泉州市;高山族人口477人,为高山族在大陆人数较多的省份之一,近40%分布在漳州市。福建少数民族人口的70%分布在边远山区或半山区,90%以上居住在农村。少数民族中有55人当选为本届省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3.宗教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约112万人(不含信奉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5990座,佛教寺庙数量和僧尼人数均居全国汉族地区首位;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有14座,占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总数近10%。全省有各级爱国宗教团体267个;有福建佛学院、福建神学院、闽南佛学院3所宗教院校,在校生600多人;当选为本届省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宗教界人士有22人。此外,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之多、人数之众、影响之深远、供奉福祉之庞杂、与海外联系之密切,在国内大陆各地均属罕见,据初步统计,全省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万多座。

八、社会生活

“十五”期间生活水平。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7432元增至2005年的12321元,五年增长65.8%,年均增长达10.6%,比“九五”期间高1.7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59.7%,年均实际增长9.8%,比计划目标高4.8个百分点。

1.收入水平

政府出台了增收政策,提高不同人员的收入水平。首先是增加了低保人员收入,保障贫困群体收入的增加;其次是提高了企业养老离退休金标准,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收入;第三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改革,收入保持全面增长。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人均为15102.39元,增长12.6%,其中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在两位数以上,而转移性收入则平稳增长。从居民家庭收入的比重构成看,人均工薪收入10164.49元,增长15.6%,增幅提高5.6个百分点,工薪收入占居民家庭总收入的67.3%,比上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509元,增长13.6%,其中:股息红利收入明显增加,人均112元,增长25.8%;出租房屋收入明显增加,在城镇居民百户中有11套住房出租,人均房租收入306元,增长12.2%;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均经营净收入956.46元,增长14.0%;人均转移性收入3473元,增长4.3%,占居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23%。全省城镇居民减收面为27.3%,比上年减少2.4个百分点,减收面缩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城镇居民就业面扩大的影响,导致因就业人口减少引起的减收户比重仅为1.9%,缩小0.9个百分点;二是调资因素影响,导致因工资调整引起的减收户占可比调查户的比重仅为2.2%,减少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位于全国前列,居全国第7位,增幅位次在全国第19位。

2.消费水平

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0.713,居民消费心理比较稳定。恩格尔系数首次处在40%以下,居民生活水平正稳健地向比较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由食品为主的消费方式逐步转向非食品为主的消费方式,人均食品支出3854元,增长7.2%,其中:在外饮食服务支出达598元,增长26.0%;干鲜瓜果类支出263元,增长15.0%;糖烟酒饮料类支出334元,增长14.5%;蔬菜类支出353元,增长5.4%;糕点、奶及奶制品支出218元,增长4.5%;肉禽蛋水产品类支出1519元,增长1.4%;恩格尔系数降至39.3%,下降1.6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富裕门槛。衣着消费增长快,人均衣着支出785元,增长10.7%,衣着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8.0%,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650元,增长15%;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27%,提高0.8个百分点。

3.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耐用品消费拥有量提高,家庭装备高档化,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2.52辆,增长48.2%;摄像机拥有量4.67部,增长17.9%;健身器材拥有量7.26套,增长14.7%;彩色电视机拥有量169台,增长3.0%;空调拥有量146台,增长8.2%;助力车拥有量8.3辆,增长39.5%;电炊具148.71台,增长7.1%。

4.居住条件

居住支出大幅增长,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居住支出达1234元,增长15.1%,其中:住房装潢支出增长22.7%,居住服务费增长40.5%;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2.6%,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5.2平方米,增加了0.44平方米,平均每户家庭拥有1.15套住房。在城镇居民家庭中,90.3%的居民家庭住上单元或单栋住宅,97.2%的居民家庭有独用自来水,93.8%的家庭有单独的卫生设备,92.8%的居民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安装固定电话10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