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面试 > 面试技巧

面试技巧

2013年河北公务员面试备考:将来谁来种地

2014-02-22 20:59:13面试技巧127 收藏
[!--smalltext--]

   热点概述

  2013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关注“三农”问题。在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的背景下,一号文件出台了一些新举措,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各地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了农业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部分新主体仍存在“虚胖”、名不副实等问题,在集约化、专业化等方面有所欠缺。

  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刚超过50%,但农民“市民化”政策的滞后,致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虚高”。以浙江为例,2011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2.3%,但由于有2100万农民工存在,浙江的实际城市化率大大“缩水”。

  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表示:“实现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这要求尽快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补齐‘人的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的短板。”黄祖辉表示,中国农民工的大规模迁徙随着经济版图的变迁已经显出弊端,中西部村庄以及乡镇的空巢和东南沿海地区乡镇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应该强调就近就地城镇化,促进中西部城镇化快速发展。”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随着新型城镇化展开,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更显迫切。因为在这一进程中,农民看到的是城市生活的蓝图,地方政府看到的是新的发展机遇,而一些房地产企业看到的则是新一轮“地产热”、“圈地潮”。

  当前在一些地方,城镇化被简化为让农民上楼,结果许多农民“被上楼”。“一些地方政府容易把经念歪,以为城镇化又可以大规模拆迁征地了。”为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同时还提出,要“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

  相关评论

  《“家庭农场”为何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引发外界热议。指导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有何深意?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从生产实践看,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始终难以被替代。但随着农业发展,家庭经营方式暴露出规模过小,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家庭农场无疑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既坚持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特性,又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经营效果看,家庭农场是培养职业农民、将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务农的有效途径。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据记者在宁波慈溪采访发现,为了实现收入最大化,当地多个家庭农场中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里务农。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让这些年轻人在务农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而他们身上也初具职业农民的影子。

  与此同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也是对工商资本汹涌“入农”大规模、长时间占用农地的一种矫正。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带来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规模过大、非粮化经营等问题。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可实现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收益最大化,避免了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精的双重弊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方向已定,但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登记办法仍有待明确,相关的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也亟需制定出台。

  《农业创新的前提是“谁来种地”》: 农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是走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但实现创新,必须“以人为本”,若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作保障,甚至连基本的劳动力都不足,那么技术创新就只能成为空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如果加上户籍尚在农村的大量农民工和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就相当有限。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很多农村,留守人员中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土地撂荒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