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考热点之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1.社会监督功能——网络监督
积极作用:
第一,网络监督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党和政府形象。
第二,网络监督有助于促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三,网络监督有助于提供腐败行为线索,打击违法犯罪。
消极作用:
第一,由于网络监督的匿名性,网络监督所提供的线索往往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甚至有“网络暴力”,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第二,网络监督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是一种非常规监督。
第三,网络监督虽然具有广泛性,但不是平均抽样,代表性需要打一定的折扣。
第一,要积极引导,依法规范。
第二,把握重点,讲究艺术。
第三,加强研究,形成机制。
2.信息传播功能(信息检索)——人肉搜索
利:一是方便信心查询,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净化社会空气,方便草根监督。
弊:一是“人肉搜索”容易侵犯公民权利。二是容易诱发犯罪。
一是开展网络实名制。
二是加强对论坛的管理和信息审核。
三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四是加强培训和宣传引导。
3.舆论导向的功能——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大体上三种类型,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
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是“现实诱发型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
一是传播迅速。
二是更容易产生冲动。
三是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空白。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实施网络实名。
二是做好教育工作,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是使政务公开,政策透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四是政府电子政务部门要时刻关注重点社区论坛。
五是快速反应,厘清真相。
4.文化传承和公众教化的功能——关键是网络承载的内容
第一,低俗之风盛行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社会心理。
第二,传媒受利益驱动。
第三,技术条件为网络低俗之风提供了传播渠道。
第四,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五,缺少法律和技术上的监管。
治理网络低俗文化对策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