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教育旗下网站-【考考公务员网】(www.kkgwy.com)更简洁易记!

考考公务员网

首页 > 综合知识 > 教育试题

教育试题

2013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真题

2016-03-08 14:12:58教育试题268 收藏
[!--smalltext--]

杭州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职工专业知识测试(2013年12月)中学语文学科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卷和答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报考单位、报考岗位和作为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上交试卷和答卷。

 

 

一、诗词鉴赏(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古关月。

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这样写景的作用。(4分)

 

 

2.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4分)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7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年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哀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诗作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石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的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知。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以物多件,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儿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出生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磋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拖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撤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陶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   葺:修建。

B.癯而实腴      癯:清瘦。

C.黾勉辞世       黾:尽力。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范:示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B.以遗后之君子    退论书策以抒其愤

C.先君命辙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遂与渊明比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叙述苏子瞻谪居儋耳的生活状况,住陋室,啖芋茶,喜作诗,淡然于名利之外,表现了苏子瞻之人品,志趣,放旷情怀。

B.引是一种类似于序言的问题。作者转录了其兄子瞻之来信,体现子瞻对于陶渊明诗歌之艺术特色和陶渊明为人的评价。

C.作者在引录子瞻的书信的基础上,引发议论,表明自己对子瞻为人及诗歌创作的看法,并进行了概括评论。

D.本文笔法灵活。以散句为主,间杂着整句;叙议结合,行文自由。能运用引用、比喻修辞手法来表现子瞻谪居东坡后学问大进的情况。

6.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辙 虽 驰 骤 从 之 常 出 其 后 其 和 渊 明 辙 既 之 者 亦 一 二 焉。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3分)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5分)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6题。

 

(一)

冬夜月暖

①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一片的落叶,落到了大地。我没有听到声响,许多人也没听到,但被那片叶子砸到的草和地听到了,而且就这轻轻的一声,让草惊失色,地虚松散。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②冬,一扎根,不仅甜住了春夏秋里多话的鸣虫,让它们睡在蜜月里,还在四处收刮着日下温暖。村里第一个醒悟的爷,一到重阳就声声告诫说:“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

就这一句土得丢牙写成文字还押不成韵的俚语,则成了乡村世代与冬争暖的口令。

③太阳如圆饼式的取暖器,高挂在空中,她的温暖随光落到大地。争暖的万物找着最好的位置,接纳着从天而降的温暖。乡村向阳的墙角下,村头学校的操场边,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绝对要求全身曝光。乡村人在争暖中表现的最为随缘,争春时,早出晚归,说是争播抢种;争凉时,赤膊上阵,说是歇凉;争秋时,颗粒归仓,说是抢收;可争暖,松散散、懒洋洋,说是晒太阳。这满是随缘的一个晒字,把福为天赐的信奉亮在太阳下,浸在阳光里。

他们随日光滔滔,把自己当成了要腌制的萝卜、芥菜,要在太阳下脱去所有的水分,抱着一身温暖,好好过冬。

④太阳一天释放着热量,大概温源渐竭,便急匆匆隐入西山给自己加温,让月亮接替当值。乡村的人凭着被太阳晒黑的教训,说;月光会把人晒绿,若是也像晒太阳一样,浸渍在月光下,人的眼会同狗眼、猫眼、山里的狐眼一样,会发出绿光,会看到阳光下看不见的东西。于是村里相传着“太阳一落,山关门落户保平安”的名谣。满天的月华就被关在了村弄中。

⑤多少年来,我抱着老屋的那根黑黑的门杠,把月亮温暖挡在了门外。直到那一年得到月华濯洗,才知晒月的温馨。

⑥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声响,晒月人彼此听得明白,左脚唰,右脚簌,唰、簌,唰、簌,原来只一个人在走,左脚是我,右脚是她。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⑦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的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⑧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在月下的身影确实高大,躺在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⑨我,看到了许多月下故事,心里流着比太阳还要热的激情,成了诗人,对月吟诵:

千古月华/你这才子灵魂/在你的姓氏里/写下的是华章

千古月华/铅铸爱的诗篇/在你的铸槽里/流着一条我的心河......

⑩当我喜欢晒在冬夜的月下时,也常会遇到许多的陌生,不论是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是他们从我跟前走过,都一样掀动过月下的温暖,大衣里透出的呢喃细语,我听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声响。东倒西歪汉子呼出的酒气,我嗅到是被月光蒸出一股股豪情。我静静地漂流在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躯如一艘皮艇,载着我的心向暖流源头驰去,月亮是归程,月亮是心源。

⑾晒在冬天的日头下,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⑿晒在冬夜的月光下,我营得了透心的温暖,好好过着的是日子,就如我说: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8.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2分)

(1)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一片的落叶,落到了大地。

(2)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9.从全文写月的内容来看,第四段划线文字采用了哪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10.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引用《千古月华》的诗句?请根据上下文解说理由。(2分)

 

 

11.联系全文,简述作者以“冬夜月暖”为题的用意。(4分)

 

 

12.作者在煞尾之句“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中渗透了哪些人生感情?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谈谈你的认识。(5分)

 

 

 

(二)

中国古代文学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著名命题。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就因为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先生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的性质,使我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注重写实而注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为手段虚化了即日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经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在中国,古代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如王国维所说“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动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得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于宋朝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资料不是禅宗语录和理学讲义,而是宋诗。只要你仔细阅读一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有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却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境界,正是在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

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我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的过分强烈。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剑拔弩张地表达狂怒和狂喜的作品。多数古代诗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诗教”的精神,以“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方式来批判现实。诗人在抒写内心情感时总是委婉曲折,含蓄深沉。中国古代诗歌中绝不缺少深挚的感情,但从未达到过西方诗歌那种“酒神”式的迷狂程度。情感宣泄的适度与表现形式的简约使中国文学史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这正式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古代文学中的积淀。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写意性的一项是(3分)

A.《汉宫秋》第五折在创造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离别的戏剧情境后,以大量的抒情歌唱抒写汉元帝的离别之痛,最后以寥寥数语写昭君投江。

B.《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是写崔莺莺和张生的离别,由离别的情境发生出大量的抒情歌唱,把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感动人。

C.《孔雀东南飞》和《羽林郎》对刘兰芝和胡姬的服饰外貌都作了大段的铺排夸张的描绘。

D.《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写道:“至若离合悲欢,兴哀际遇,则又追踪镊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注重写意,只有在写物手法上注重写实。

B.中国古代文学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境界是空灵的。

C.“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的赞词,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

D.“中庸”精神的影响使中国文学史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以为隽永的艺术特征。

15.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其末流甚者,叫嗓怒张,殊乖(违背)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厄运)也,可谓不幸也。”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6.教材教法。(15分)

下面是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课堂教学设计,请对该设计的优劣作评点,并说明理由。

   1.导入:浦宁关于契诃夫的一段记录。

   2.整体阅读,形象感知:

     以网络帖子的形式阅读整理:从姓名、时代、人生经历、精神面貌、最大爱好、经典名言、最看不惯的事、最不幸的事、最一想不到的事、留下的遗产、临终最想给大家说的话。

   3.问题探究:   ①别里科夫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什么特点?②“我们”是谁?“我们”在作品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③华连卡姐弟形象身上也有象征意义吗?

   4.课堂总结:

“当我们遭遇这几个重要的小说阅读概念的时候,一种经典的现代小说阅读理论图式也就产生了。当我们不仅仅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等传统知识来感知小说,叙述方式的夸张及荒谬,叙述人称中隐藏的反讽力量,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更深地抵达了小说内在的意义和作家的内心。……”

 呈现《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相关段落以及剧本、书信、札记中的片段。

 

17.写作(3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风可以吹走

一张

纸片

却吹不走

一只

蝴蝶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附件下载:杭州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职工专业知识测试(2013年12月)中学语文学科试卷